
房租不降, 商铺必亡!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08:42 点击次数:74
我踏过无数条曾经繁华如今萧条的商业街,目睹那些贴着“旺铺招租”却积满灰尘的橱窗——那真是“旺铺”吗?那分明是商业的墓碑!我亲耳听闻无数商家在租金重压下绝望的哀叹,眼睁睁看着那些曾承载着梦想与生计的铺面,在“旺铺招租”的讽刺招牌下,沦为城市里日渐冰冷的空洞。这满目疮痍的景象,如寒流般席卷全国,商业街人流稀疏如孤岛,景区客流冷热不均如冰火两重天,商铺空置率如瘟疫般蔓延。这触目惊心的现实,无情地宣告着一个残酷真相:房租不降,商铺必亡!
高房租,已成为勒死实体商铺最直接、最凶狠的那根绞索。当下商家所承受的租金负担,早已远远超出其实际盈利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。在电商洪流无孔不入的冲刷下,在消费意愿整体低迷的寒潮中,在经营成本持续攀升的挤压下,实体商铺的利润空间早已薄如蝉翼。然而,许多房东却仍沉溺于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迷梦,抱着“地段为王”的陈旧信条,死死守着虚高甚至荒谬的租金预期不肯松手。他们固执地认为,宁可让商铺空置三年,也要等待一个能承受其“理想”租金的“冤大头”出现。
这哪里是精明?这分明是商业理性的集体自杀!
这种僵化思维导致商铺空置率不断攀升,形成恶性循环。空置时间越长,房东心理越恐慌,越不敢轻易降价,生怕“跌了身价”;而越不降价,商铺就越难租出去,空置时间就越长,最终形成死结。许多商业街的黄金地段,如今竟沦为一片片“空铺鬼城”,昔日繁华的街景,只剩下紧闭的卷帘门和风中摇曳的招租横幅,无声诉说着商业生态的凋零。这令人窒息的空置率,正是房东盲目坚守虚高租金的恶果,是商业地产市场严重扭曲的明证。
降房租,绝非对房东的“劫富济贫”,而是拯救整个商业生态、实现多方共赢的唯一生路。房租,是商业活动最基础的成本,也是撬动市场活力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当租金回归到合理区间——比如每平米二三十元的水平,最高不超过六十元——商家沉重的成本枷锁才能被真正卸下。
租金成本的大幅降低,将直接转化为商家生存空间的拓宽。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喘口气,不必再为支付房租而焦头烂额、疲于奔命;意味着他们可以腾出宝贵的资金,用于提升商品品质、优化服务体验、尝试创新业态,甚至仅仅是维持基本的生存与周转。当商家的经营压力得到实质性缓解,他们才有余力去思考如何吸引顾客、如何提升竞争力,而不是仅仅为了支付下个月的房租而苦苦挣扎。
租金下降,是点燃商业街活力的火种。一旦租金门槛大幅降低,大量曾经被高租金吓退的创业者、小微商家、特色业态经营者将重新涌入市场。那些因高租金而被迫退场的匠心小店、个性潮牌、文化创意空间将如雨后春笋般回归。一个多元、丰富、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才能重新构建。当街区里重新充满琳琅满目的商品、独具匠心的体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,商业街才能真正恢复其作为城市活力源泉的功能。郑州德化街部分区域尝试引导租金回归合理区间后,特色小吃、非遗手作、青年文创等小微业态显著增加,街区人气明显回升,正是租金撬动多元活力的生动注脚。
租金下降,更是倒逼商业地产价值回归本源的关键一步。房东必须彻底摒弃“一铺养三代”的陈旧暴利思维。商铺的价值,其根本在于其承载的商业活动所能创造的持续、健康的现金流,在于其营造的繁荣生态所带来的长期增值潜力。一个长期空置或租户频繁更换、经营惨淡的商铺,其价值必然大打折扣。上海田子坊早期对核心区小铺面实行“保护性低租金”,吸引大量艺术家与特色店主入驻,形成独特文化氛围,最终带动整个区域价值几何级数跃升,其租金亦在良性循环中稳步提升,有力证明了长期繁荣远胜于短期高租金的杀鸡取卵。
降房租,绝非房东单方面的“割肉牺牲”,而是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必须进行的深刻变革与价值重构。房东必须从坐地收租的“地主老财”,转变为与商户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“商业伙伴”。这要求房东们彻底转变角色定位。
房东需要深刻理解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。消费习惯在变,商业形态在变,商铺的价值逻辑也在变。不能再以过去十年、二十年前的标准来丈量今天的租金。必须深入研究目标客群、分析业态趋势、把握消费脉搏,根据商铺的实际经营前景和承租商户的经营能力,动态地、灵活地制定和调整租金策略。那种签下长期租约后就高枕无忧、坐等收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
更关键的是,房东需要探索与商户建立更紧密、更健康的利益联结机制。摒弃僵化的固定高额租金模式,大胆尝试更灵活的租金结构。例如,可以采取“基础租金+营业额提成”的模式,将房东的部分收益与商铺的实际经营业绩挂钩,真正做到“一荣俱荣”。或者,在特定市场培育期,房东可以主动降低固定租金比例,甚至提供装修补贴、营销推广支持等,与商户共同承担市场风险,共同培育商业氛围。只有当房东的利益与商户的经营成败深度绑定,房东才有真正的动力去关心商户的死活,去思考如何提升整个商业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,而非仅仅盯着租金数字本身。
对政府而言,引导租金合理回归,是盘活存量商业资产、激发城市消费活力的重要抓手。政府不能仅仅充当市场的旁观者。在商业地产租金严重扭曲、市场调节失灵的关键时刻,政府有必要进行积极、审慎、精准的干预和引导。
政府可以运用手中的政策工具,对主动降低租金、有效降低空置率的商业地产项目或房东,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,降低其降租的“阵痛感”,鼓励其先行先试。同时,对于长期空置、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商业物业,可以研究探索征收合理的“空置税”,增加其持有成本,倒逼其降价出租或寻求转型。此外,政府应着力搭建公开、透明的商业地产信息平台,定期发布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商铺的市场参考租金水平、空置率等关键数据,打破信息壁垒,减少交易成本,为租金理性回归提供权威依据和市场指引。
更为根本的,是政府需要从城市规划、土地供应源头进行反思与调整。过去一些地方在商业用地出让时,往往设置过高的土地出让价格,并默认开发商将高地价成本通过商铺售价转嫁给小业主,小业主又必然追求高租金回报。这种传导链条是推高商铺租金的深层根源之一。未来在规划新的商业区域或出让商业用地时,政府应充分考虑终端租金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,从源头上为商业健康生态留出空间。同时,对存量商业项目,鼓励通过城市更新、业态调整等方式进行功能优化和提升,而非盲目追求新增供应。
降房租,是拯救当下实体商铺于水火的急救药,更是重塑健康商业生态的奠基之石。当商铺租金回归到每平米二三十元、最高不超过六十元的合理区间,当房东从冷漠的收租者转变为热情的共建者,当政府以智慧和决心引导市场回归理性,我们必将看到:
那些曾经冰冷的卷帘门将次第开启,灯光重新亮起;那些空荡的街道将再次被寻觅新奇、享受体验的人流填满;那些充满创意、饱含温度的商业梦想,将重新在合理的成本土壤中生根发芽、蓬勃生长。当租金回归理性之日,才是城市烟火气重燃之时。
这不仅是救活一家家商铺,更是救活一条条街道、一片片社区,救活我们城市最珍贵的活力与温度。商铺租金降到二三十一平米,最高不超过60一平米,这绝非天方夜谭,而是市场规律发出的沉痛呐喊,是实体商业浴火重生的唯一通途。房租不降,商铺必亡;房租若降,满盘皆活!